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90个字。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作者:磁县光禄二中李丽梅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课型:新授课时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相关链接(多媒体出示)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另精通书画。有“雄视百代”的称誉。我们曾学过他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三)介绍张怀民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意境
  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