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市教学大赛获奖课件,画面精美,环节可操作性强,质量很高,配套教案约7420字。
生命中的另一种相逢——《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背诵本诗第二节;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训练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这首叙事诗的情节;
2.文本细读:鉴赏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而感受诗歌传达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其中的情感;
2.感受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相逢”经历,回味其间的心路历程。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琵琶行》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16课课文,安排在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时,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这首诗把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而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以它在艺术上耀眼的光华千百年来被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传诵。
(二)教学重点分析
进入诗歌意境,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情感是本诗学习的重点。艺术总是能给人美的享受,而古典诗歌强烈的抒情性更是赋予它在情感表达方面独特的艺术魅力。《琵琶行》无疑是具有情感美的艺术华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境界时隔千年,依然感人至深。一为文人,一为艺女;一为官员,一为商妇,二人素昧平生,萍水相逢,却能相识相知,超越了各自的地位身份与学识修养, 这就是“情同与同情”的伟大力量。学生在学习本诗时应这种揣摩这种情感,并结合生活去体会,培养学生体情悟世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分析
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作者对音乐的描写,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是本诗学习的难点。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篇历来备受激赏的描写音乐的经典,诗人极尽以声喻声、以形喻声之能事,用一枝生花妙笔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琵琶女指间跳跃的千变万化的音符,不仅汇成了她自己起伏跌宕的心潮,也激荡起诗人对自己平生遭际的回忆与感伤,琵琶声在善奏者与善听者的心灵互动中,成为承载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形象的媒介。所以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形象的诗文中感受音乐的美,进而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是需突破的一大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思维能力;并且由于学生已有《古典诗歌(1)》的学习经验,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白居易诗作绝大部分通俗易懂,这首《琵琶行》在字词理解上给学生造成的障碍不大。所以对于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