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60个字。

  《雷电颂》
  设计人:审核人: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气势磅礴,撼动人心。“雷电独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
  二、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
  难点: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
  五、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目标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整体感知】
  一、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睥睨污秽犀利迸射播弄虐待
  雷霆踌躇鞭挞罪孽拖泥带水稽首
  二、知识补充: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三、朗读课文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