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90字。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将课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 屈原的精神及理想的理解。
  2. 反衬和对话手法的运用。
  3. 背诵第三小节或全文
  【教学方法】
  点拨法、对话模拟法,问题探讨法
  【媒体设计】
  情景录像和配音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解题
  1、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2、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