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有教学设计,约2730个字。本教案和课件在区公开课获得一等奖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美溪二中孔凡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曹杨之间事件的特点,进而分析曹操的心理变化。
2、从曹杨事件中,探究杨修的死因,并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矛盾冲突,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杨修的死因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方法:
1、 点拨法、激趣法
2、 小组自主讨论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课文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的后半部分。原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古”,编者把题目改为“杨修之死”说明编者希望我们关注杨修的死因。
二、资料助读
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2、背景简介:
曹操立太子的经过: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里如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位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3、关于杨修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又是袁术外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