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05字。本教案首位呼应,注重朗读,强化意象和意境,总体设计很合理。
登 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了解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并从诗歌意象意境的角度去赏析本诗。
3.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杜甫很忙”
在大家的笔下杜甫活得是相当的自在的,是幸福的,是快乐的,那真实的的杜甫到底过得怎么样呢?读一个人的作品是了解这个人内心最好的方式,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走近真实的杜甫。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当时有名的大诗人李白合称为“李杜”。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从而写下了这首广为传颂的诗歌。
三、
1、下面的时间大家自己来读一下这首诗,试着去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
2、听读, 齐读
3、上节课咱们在讲《锦瑟》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诗歌得四联,那四联(生: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那本首诗的首联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颔联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颈联是(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点出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的节奏已经划分出来了,四联也已经分清了,下面的时间我要求大家自己来读一下这首诗然后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大屏幕上的问题(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着重强调一下‘首联、颔联’‘几种
1、学生自读诗歌,讨论;
2、提问答案(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学生说不全的,提示一下所在句;
3、在杜甫的笔下,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呢?预设如下: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
急 高 哀 清 白 回 萧萧 滚滚
4、作者站在哪里观察的这些景物啊?
(高处,有可能是高高的山上,也有可能是高高的什么建筑物上)
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这些景物的呢?
(视觉、听觉、触觉)
5、给人什么感觉
( 内心凄凉、悲凉、悲伤-----感觉凉----凉---风---急
视野开阔,雄浑高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