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诗歌教学失落的文化思考<br>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br>
诗歌在中国的历史最长,诗歌在中国流传最广。中国是诗歌最多的国家,中国也是读诗的人最多的国家。<br>
中国文化的主要形式是诗,其主要特点也是诗。<br>
诗歌是在中国发展最充分的艺术,它也是最复杂的和取得很高成就的艺术。<br>
可是,它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失落了。<br>
这种失落是一种可怕的失落。<br>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里的诗歌失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br>
首先,诗歌艺术的教育逐渐被实用读写教学所代替。现在的学校几乎很少有琅琅的读书声了。虽然有一些学生喜爱诗歌,但是几乎在所有的语文试卷上都特别注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条禁令挡住了多少热爱诗歌的人进入诗的乐园,诗歌被逐出作文训练的门槛。<br>
其次,诗歌的意境、韵味、技巧、思想及审美过程逐渐被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所代替。在喧嚣和功利面前,诗歌的美好和适度变得苍白。<br>
再次,对诗歌自身而言,现代诗歌比古代诗歌更为不幸。从教科书所选篇目上看,古代多于现代;从重视程度看,古代重于现代。<br>
这样的失落应当引起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br>
第一、  歌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形式,它的失落回导致文化的失落。<br>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在这个综合体中,诗歌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如果我们抽取掉《诗经》、《离骚》,抽取掉唐诗、宋词、元曲,那么中国文化是会那样的残缺。假设没有屈原、李白、杜甫,那中国的文化会有多大的缺憾。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中诗歌应该是文化源头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文学记载,“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歌》)是最早的诗歌之一。诗骚并举的时代,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辉煌的时期。从《诗经》来看,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以至成为经学,不论在文学,还是在经学上,都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十五国风,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极其巨大。《离骚》它不仅在文学上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有着极其深渊的影响,而且在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屈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仕阶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曾激励着多少人奋发和进取,“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成为多少志士仁人追求人生理想的精神动力,屈原的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凝聚的精神内核。到了陶渊明,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品德,支撑起了他以后的知识分子的脊梁,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为我们立起了人生的坐标,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见中国知识分子的博大胸襟,掠过苏轼、辛弃疾、再到于谦、龚自珍,我们不看到中国诗文化的发展脉络?<br>
这些诗歌仅仅是整个诗歌史上一些夺目的花朵,是整个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绵延不息。<br>
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是多样的,有各种形态,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哲学、历史等等,诗歌是文学主要样式,它与音乐`舞蹈的联系尤为紧密,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它的流存量,它创作群体,它的阅读群体,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诗歌是一种妇孺能作的普及艺术,它来自民间;诗歌是一种求取功名、立国安邦的艺术,它深为知识分子所喜爱;诗歌可以“兴、观、群、怨”,它也为治国者所喜爱,诗歌讲究和谐,中和之美的哲学来自诗歌,可以说,诗歌的美学因素渗透在中国人的道德追求、理想追求当中,体现在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价值当中。孔子赞赏《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美学理想逐渐成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因而,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形式。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承传民族文化,连接并延续着民族的血脉,如果在语文教育里削弱、淡化诗歌,那么就会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伤害。语文教学的人文因素的削弱,是对文化的剥蚀,长期下去就会疏离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渐渐淡化民族的特点。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形势下保持自己民族的特点尤为重要,诗歌对民族文化特点的显性是比较明显和充分的。如果要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和世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自己的特点,那么诗歌教学应当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br>
第二、  歌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诗歌的衰落是对语文教育的功能的衰落。语文教育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据语文教育史载,我国商周时代就有比较正式的学校,它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其中礼、乐、书与今天的语文教育内容大体相同。后来“四书”、“五经”成为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也就是说,从那时起语文教育中就有了诗歌教学。孔子就十分重视诗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人修身应从学诗开始。(《论语·泰伯》)他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他认为青少年应该学习诗歌,诗歌有感发志意,考见得失,互相启发,怨刺上政的作用。我国古代诗歌教育一直延续到清代,《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就曾是历史上的语文教材。到了近代和现代,语文课本里还一直保留着一定数量的诗歌,但从数量上看已呈现衰微的趋势。诗歌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形式也是活泼的。在教育里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当我们教育孩子爱惜粮食,养成节约美德时,我们自然会让孩子去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要求孩子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时,我们会对孩子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又当我们为了让孩子明白登高远望的道理时,自然孩子会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短短的诗句琅琅上口,耳熟能详,深刻的道理融入浅近诗行。可见,诗教在中国是多么的普及,形式是多么的简洁和生动,而内涵又是多么的丰富啊!这样好的样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语文素质教育是要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不仅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而且要提高语言文化的综合素养。也就是说,把语言的形式和内涵结合起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实际意义。<br>
第三、诗歌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到清代末年,历时1300余年。科举考试的内容因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但主要有儒家经典、诗赋和论。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人们犹为重视诗歌,从皇帝到王侯将相,从一般读书人到普通老百姓,都喜爱诗歌。由于科举考试比较重视诗歌,因而有许多人以诗歌来求取功名。有些人谋取仕途就靠写诗给喜爱诗的高官,以求得到赏识,这种“以诗干求”的方式一度很盛行。成语“长安居大不易”就是将白居易以诗自荐的故事。唐·张固《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