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70个字。
课题 2课 姓名 崔燕 班级 七年级 课时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仔细领会目标,明确要求,理解核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对作者和文学常识及文体资料要牢记。这样才能为下步理解和领悟内容和思想做准备
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记叙要素,才可以把握文章的结构,更好的掌握课文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起因和结果,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有因才有果。一定好好体会和理解。
学习透过文字表面看出实质,从字面意思中,体会出语句中的深刻内涵。真正的读懂课文。
须细心细致阅读课文,并学会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紧扣思想和内容来回答问题。
整体把握,学会走出课文,做到书越读越薄。厚积才能薄发,提炼精神实质和内涵,并学会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美] 莫顿•亨特
一、学习目标
1、能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哲理。
4、多角度探究理解故事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反复朗读课文,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叙述出来。
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确无误。同时,想一想,作者想通过这次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
三、老师导学,文体解读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四、了解作家作品
莫顿•亨特(1928—1988),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期间,他曾驾机执行国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基础大比拼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训诫耸立迂回蓬乱啜泣
纳罕瘦骨嶙峋峭壁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2、解释词语
训诫:纳罕:
迂回:心惊肉跳:
小心翼翼:头晕目眩:
灰心丧气:嶙峋:
啜泣:
二、整体感知,基础过关
1、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3、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费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