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10个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换读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进行有创意的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1945年1月在英国的某个空军基地,一个上尉要求驾驶着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去德国本土完成侦察任务,他告诉自己保持航向飞二十分钟就可飞过荷兰的素汶岛,他用这种方法他飞过了荷兰飞到了德国完成了任务,当受到嘉奖时,他说这得归功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大家猜这个人是谁,他有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二)多媒体出示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了再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
同学们将怎样走人生路?怎样度过中学时光?怎样翻开初中这新的一页?走好脚下的这一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设计三)一位曾经事业有成的记者,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徘徊,潦倒不堪,心情低落。这时,他遇到了以前采访过的一位俄罗斯音乐家,这位名人邀请他回自己下榻的酒店作客。记者问路程有多远?名人说:“不远,只有五条马路的距离。”于是,他们边聊边走,沿路还不时驻足欣赏周遭的有趣的事物,不知不觉,就已走过了六十条街。而记者却浑然不觉得累。音乐家告诉记者: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着怎样遥远的距离,都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常常集中在5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当你把很远的路分成一段段地走,走一段休息一下,看看有趣的事物,那么,走多远的路也不觉得累了。进而引入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变换标题,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2.学生默读,思考,交流。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
《走一步,再走一步》相关资料
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
一、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曾发表过百余篇文章。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他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收入在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本中。
二、写作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就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经过父亲指导,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文学常识
文章体裁为叙事散文(散文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同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古文体。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