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课件制作较为精美,介绍作者,整体感知,分析结构,教案约5280字。
教学日期
201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教学年级 高 中 2013 年 下 期
科目
语文
课题
教学班级 高 中 13 级 班
三
维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
与
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 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 认识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教学用具
黑板 多媒体
教学重点
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步骤及要点:
一、自主学习
1、 结合课下注释与资料书,学生自由诵读文章,进行重点字音、词义批注。
2、完成《导学案》夯实基础部分,初步感知课文。
二、作者及文中相关知识(教师适时补充)
1、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改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文学主张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务为有补于世”,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运用。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