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40字。
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师说》。
2、重述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意图,用于作文材料。
3、掌握“之、其、而”等常用虚词的用法。
3、通过做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
复习重点:
重述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意图,用于作文材料。
通过做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
复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2.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给下列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 子蟠( )
经传( ) 师襄( ) 贻( )
2、实词一词多义
道 (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 途径、方法、措施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义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规律
(6)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
(7)道芷阳间行。 动词,取道
(8)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思想、主张、学说
(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引导、疏导
3、虚词
1、 郯子之徒 \ 士大夫之族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主谓之间,不译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助词,的;代词,他们
4、作《师说》以贻之。 目的连词,来;代词,他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末语气词,不译;表并列,不译。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连词,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