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50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罹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字词梳理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考:特指死去的父亲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与:等待  
  搴:攀、折   
  骐骥:骏马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锡:同“赐”。
  辟:同“僻”。
  道:同“导”。
  4.词类活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