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30个字。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
2.在教师的点拨下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启发思维。
3.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2.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进入课本,看个究竟。
二、进入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2.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3.品读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