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80个字。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正确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点燃热情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二者相互映衬,水美楼更佳。这水与楼到底美在何处,妙在何方,读完这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你也许能明白一二。
二、走近范仲淹,了解范仲淹
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老师对此进行补充、归纳、整理为:
⒈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⒉作者轶事。
范仲淹生在徐州,两岁时丧父,幼时刻苦好学,借住长山醴泉寺僧房,勤奋攻读,“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每日仅煮一小锅粥,凝结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咸菜或撒盐而食。这就是典故“断齑划粥”的由来。
天圣七年(1029年),刘太后垂帘听政,范仲淹冒死直谏,触怒太后,被贬河中府。明道二年(1033年),江淮及京东大灾,而皇室仍挥霍无度,范仲淹再次进谏,又第二次被外贬。
景祐三年(1036年),因吕夷简结党营私,范仲淹绘成百官图呈仁宗,仁宗不听忠言,又将范仲淹第三次降职贬至饶州(今江西鄱阳)。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犯边,范仲淹受命守边数年,精练士兵,爱抚边民,西北局势转危为安。
三、朗读全文,读出情感
学情预估:通过书下注释,手中工具书,学生基本上能自主朗读课文。
教师应对方法:教师应作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语气、停顿、重音,要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⒈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要求。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