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550个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驳论方法,体会立论与驳论文异同之处,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积累本文优美而又准确生动的语言。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读语言及研讨论证方法,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深刻内涵及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即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间接反驳)。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积累本文优美而又准确生动的语言。
3.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七十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背景简介
“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