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40个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词的音、义;揣摩关键语句的含意。
  2、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深入华北。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2、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学法指津】
  同学们,学习本文时,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的议论文,因而要结合学习驳论文的有关知识来阅读、要了解作者所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批驳的,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然后还要对本文语言的讽刺特色也应注意分析、体会。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玄(     )虚 倘(     )若 脊(     )梁 诬蔑(       )
  2解释下面词语
  怀古伤今:玄虚:
  渺茫:前仆后继:
  诬蔑:
  3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4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