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890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鲁迅 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文是一篇极具现实意义的驳论文,它聚焦当时的热点问题,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篇驳论文,文章的思想深邃,语言简练。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法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重要语句,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在三个维度上得到提高。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独立思维的方式,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她)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已形成。基于此,在教学中采用诵读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虽然已经阅读过《不求甚解》,但学生对驳论文的了解还是比较生疏,尤其对“驳论证”的方法更是迷惑,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确定在“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上。另外,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是在1934年,与现在毕竟有70年的时空距离,所以,难点应该定位在文本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文本的内涵上。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4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5.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1)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2)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