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40字。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课堂导入
回顾《左传》的相关知识,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
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
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讫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
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三传”:
《春秋》: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
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
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
《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这篇《烛之武退秦师》就是选自《左传》。
二、分析课文
(一)【原文摘录】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氾南。”
思考以下5个问题:
1.为什么称“晋侯”“秦伯”而不称“晋文公”“秦穆公”?
明确:用周天子时的封号,表明孔子欲借《春秋》以正名,恢复
周礼。
2.为什么“晋侯”之名在“秦伯”之前?
明确:春秋时期按照爵位高低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3. “以其无礼于晋”,反映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
明确:春秋无义战,但却重视师出有名。
4. 本可以派军出征,为什么对一个小国却要“御驾亲征”?
明确:晋秦的志在必得,渲染郑国的形势危急。
5. 郑并没有无礼于秦,为何秦国也出兵?
明确:在这种危急时刻,佚之狐出现了。
(二)课文分析
【原文摘录】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思考:为什么要用“必”字?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要推辞,是真的推辞吗?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思考:郑伯的道歉包含几层含义?
明确:这段郑伯和烛之武的对话,真是做到了 “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郑伯以礼对待烛之武,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诚恳地道歉,但是也同时晓之以利害,以家国为重来劝说烛之武为国效劳;烛之武尽管有些抱怨,最终还是不顾自己年岁已大毅然奔赴敌营,体现出对国家的忠诚。这就是在文字中浸润的孔子思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