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00字。
寓 文 于 教
——浅谈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中学 刘小琴
摘要 :
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重视和贯穿人文文化的教育是本文谈论的主要内容。围绕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要求,着重论述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渗透人文文化教育及意义。结合当前教材改革和语文实践,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中应努力贯穿人文精神的渲染和教育,从而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改革 人文教育
一、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争论不休,有工具性说,工具性与思想性说,人文性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左右摇摆。悉心揣摩,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她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发展方向等,特别将语文课程的性质摆在首位。“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第一点中就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接下来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两者的统一上。也就是说,要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反复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作为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语文的“工具性”是我们所共识的,也是在我们日常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的,当然也是首要的。然而社会环境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语文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有人说,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有两个,一是“显性目的”即理解能力,二是“隐性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相比较而言,第一个目标的培养是一贯的;而对第二个目标的培养只是粗略的和随意的,这当然是与我们以往的教学目标的导向,教材内容,考试形式内容无不关系。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本身是隐含于语文学习的始终,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它当作次要目标,甚至只是一个单一的政治、道德教化,具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是比较少的,收效甚微。反过来,一个没有或缺少人文文化的学生又怎么去理解语文。试想一个没有对环境保护有足够认识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美的强烈追求的人,如何去理解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黄鹂》;如何去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以及唐诗中“山水田园派”的诗歌意境;一个没有对残疾人、弱小者同情,关爱的人,又如何去领悟《我与地坛》,走进史铁生的心灵,去领悟海伦•凯勒的“三天光明”;一个不关心集体,不热爱家乡的人,有怎能去理解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的豪情;一个没有正气,缺乏勇创精神的人,更不能参悟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境界。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更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人文文化的教育培养,可以给学生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和自己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因此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领悟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领悟人文性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