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7道题,约5950个字。
攀枝花市2014—2015学年上学期期末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熊甫军(原创)
本试题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以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8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绥靖(suí) 仄歪(zè)地窖(jiào) 蹒跚(pán)
B.愧怍(cuò)吊唁(yàn)匀称(chèn)脊椎(jǐ)
C.伧俗(chāng)孕育(rùn)绮丽(qǐ)俨然(yǎn)
D.褶皱(zě)归咎(jiù)决眦(cǐ)雾凇(sōng)
2. 下列加点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锐不可挡寒噤健忘震悚
B.狼藉微不足道文绉绉因地制宜
C.重峦叠嶂鸣钟击磬帷慕消声匿迹
D.遗骇藩篱巧妙绝纶如履平地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B.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C.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
D.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惟妙惟肖。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以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B.著名作家杨绛在《老王》一文中,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着力描写了老王的“善”和“苦”,以善良体察善良,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念以及对不幸者的爱心。
C.《五猖会》一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与隔膜。D.《落日的幻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介绍了日落时的幻觉现象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5—6题(6分)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为无人而不芳(发出香味)不蔓不枝(枝节)
B.来岁不改其性也(改变)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C.自古人知贵兰(尊贵)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D.平居与萧艾不殊(相同)无丝竹之乱耳(使……乱)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忘路之远近清风过之
B.仅敌船为火所焚不为无人而不芳
C.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出淤泥而不染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是所谓遁世无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