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高中语文必修三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蜀道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5高中语文 第4课《蜀道难》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4课《蜀道难》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4课《蜀道难》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4课《蜀道难》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并序》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并序》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并序》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并序》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结】人教必修3第4课《蜀道难》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总之,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它极度夸张地概括了蜀道之难:蜀道险峻难行,环境恐怖险恶,社会危机潜伏。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自《诗经》以来古代民歌中常用的反复这一形式,让这一句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景物的变化凡三见。第一次在诗篇的开头破空而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并从内容上统摄全篇。中间则出现在描写蜀道险峻难行和旅途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后,是此时诗人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的体现。最后出现在诗尾,是对蜀中山川险恶和社会阽危的深沉浩叹。总之,主旨句每次都出现于它不得不出现之处,贯串始终,推动内容层层深入,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畅快淋漓之感。
  3.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4.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这一段写了剑阁易守难攻、为蜀中门户的形势:对守蜀者成为割据势力的担忧;对蜀中惨烈战祸的揣想;对赴蜀居蜀者的告诫。当时许多节度使盘踞要地,圣眷最浓的安禄山更是手握重兵。作者写剑阁之险,蜀中战祸之烈,意在申诫、讽喻统治
  ……
  【讲】人教必修3第4课《蜀道难》教学资料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
  【结】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 “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2.颔联是作者归家途中所见的风景。这是一幅怎样的秋景?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一联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波浪很大——作者心情起伏不定;云雾绕山——作者内心迷茫凄迷。
  杜甫晚年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社会环境十分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一联一方面表达了情感,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暗示。
  《咏怀古迹》(其三)
  3.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说说它对刻画王昭君的形象有何意义?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一个“赴”字,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这雄伟的山川从侧面烘托了王昭君那坚强的性格。
  4.《咏怀古迹(其三)》开篇“群山万壑赴荆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
  ……
  【讲】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
  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
  【结】人教必修3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锦瑟》
  1.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一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四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2.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此诗内容很有争议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马嵬》
  3.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这样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