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课时,约3900字。
《秋 水》教 学 简 案 

教学目标:了解在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性教学手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研讨课文:
(一)、 作者介绍:
  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老庄”。庄子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2、庄子其书:《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为其门人或后学所著。《庄子》善用寓言、比喻说理,行文汪洋恣肆,意境开阔,想象神奇,构思独特,文采斐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鲁迅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庄子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 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秋水》是一组内容驳杂、气势磅礴而富有文采的哲理散文,共七篇,课文所选为第一篇的第一段。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朗读课文:
正音:泾jìng    涘 sì    渚zhǔ    殆 dài
(三)、课文分析:
第一句:时,按时令,按季节(名→动)。 百川,众多的河流。 河,黄河(古今异义词)。第二句:泾,通“径”(通假字)。 辩,通“辨”(通假字)。 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河水泛滥,气势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进一步写出了黄河的壮阔。第三句:于是焉,在这个时候 , 以………为,以为。 美,美景(形→名)。尽在己,全在自己这里。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呢?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于是感到自己很了不起,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表现了他的骄傲自满。第四句:东,向东(名→状语)。 至于:到达,(古今异义)。面,面对,面向(名→动)。河伯到了大海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