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130字。针对四川省名著导读、名外人物传记复习资料少的情况,在研究2013年、2014年高考的基础上特别精心编辑。
《名著导读》及《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复习导学案
彭爱明
四川省华蓥中学
一、高考题解读:
1、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6分)(2013年四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解析】此题结合教材“名著导读”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这是一个续写式扩展语句题。题目要求从曹雪芹、贝多芬及大卫•科波菲尔中挑选一人,需注意所写内容与前面内容(主题)的切合,即围绕苦难与人生的关系举例。
涉及教材:必修一的“名著导读”《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三的名著导读曹雪芹《红楼梦》、课文《林黛玉进贾府》。
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练出傲岸的风骨;倍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著。及时在最恶务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三: 大卫•科菲波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用不虚伪、用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2、请紧扣下面划横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和《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继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6分)(2014年四川)
“和”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答案】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告诫,也有“和无寡,安无顿”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争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望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渴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解析】试题涉及必修一《论语》必修五《三国演义》。从画线句中不难抓住“和”这一中心,要求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即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名著阅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又考查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继承了2013年首次新课改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的基本思路,体现了课改与考改方向,也体现了语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