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970字。

  劝   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一)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三)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一)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重点:
  (一) 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二)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
  二、 教学难点:
  抓住中心论点,掌握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的脉络。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讲授法
  课型
  教读课
  教具
  多媒体播音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各位同学,从单元绪论中,我们知道,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的。根据我们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仔细的研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其议论艺术,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通过琢磨其立论的方法和严密的论证逻辑,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质疑问难的精神。
  二、了解荀子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过作业,让大家下去搜集整理有关荀子的资料的,有没有同学自愿来说一下?(有:好,这位同学。没有:那我就请几位同学)。总的来说,大家都讲的不错,但是还不够全面,那老师现在就那几位同学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他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而本文则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现在,对荀子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板书:劝学),并问道:这个“劝”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提到“劝,勉也”,因此,“劝勉”就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其实,词义已经转移了。在本文中,《劝学》的“劝”字,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因此,作者以《劝学》为题,是要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解读课文
  那么,我们现在就走入《劝学》这篇课文,感受古人的襟抱和睿智,体会其严密周祥的论证逻辑,看荀子是如何一步步地论证他的观点,以达到勉励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的目的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