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 汉语的美 第14课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课件+同步训练(打包3份)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 汉语的美 第14课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同步训练.doc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 汉语的美 第14课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31ppt)课件.ppt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 汉语的美 第14课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教案.doc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本课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文采飞扬。整体设想是先讲一些古人炼字的美谈,激发学生锤炼语言的兴趣和热情。然后让学生根据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探讨、理解、掌握锤炼语言的方法。最后针对性训练,培养锤炼语言的能力,强化锤炼语言的意识。以期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最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
教学目标
1 结合古人炼字的典故,让学生了解锤炼语言的重要意义,激发和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兴趣和意识
2 理解并掌握锤炼语言的方法
3 针对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手法的实际应用,;培养锤炼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走进现场(3分钟)
有句话叫“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意思是说一个人讲话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的很久远。所以古人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诗都非常讲究文采。例如杜甫,他虽然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仍然非常注意锤炼语言。他有句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自己的诗句如果不能让人吃惊,到死都不罢休。还有王安石,他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记载,他最初用的是“吹”,后来改为“过”“到”,经过反复吟诵,最终才选定了“绿”。这两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古人关于炼字的美谈还有很多,如“一字师”,是说唐代有个诗人叫齐己,他有首诗《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原作是“昨夜数枝开”,后来郑谷把“数”改成了“一”。因为“一”更能体现“早”,而且一枝独秀暗涵独占鳌头之意。还有“推敲”,文中已有介绍,不再细说。唐人有一首诗描述了古人做诗辛苦的情形:“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两句诗就整整写了三年。所以前人给留下的每一首诗千古绝唱,字字都浸透了他们的心血。尽管我们不可能象古人“苦吟”,但古人字斟句酌、严肃对待语言的精神,我们还是应该学习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锤炼语言。(2分钟)
(二) 活动体验(15)
学生自主研习,探讨锤炼语言的方法。(15分钟)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互相学习,理解并掌握文本提供的五种锤炼语言的方法。教师巡视教室,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启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
幻灯片展示:
(1) 推敲词语 就是“把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形容词找出来”。
(2) 活用句式 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句式,同时注意长短句、整散句的结合。
……
作文训练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古人辞高者,盖以言妙而工。我们平时的作文中,不少学生可以作到立意准确,语言通顺,但往往只注意到通顺,要说文采,恐怕还有一段距离。因而,每次作文我们的分数总是在切入分上下浮动,想拿到发展等级分就不容易了。文采,是拿到发展等级分的必要条件。
语言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个层次的语言标准。或是词语生动,或是句式灵活,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或是文句有意蕴。就是说,考生在运用语言方面,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如果通篇立意准确,语言很优美,更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多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证实了这一点。
仔细分析“有文采”的概念,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这样看来,并不是只有作家才能写出有文采的文章,我们也能做到。看下边优秀作文片段:
1、 清晨的时候,当你穿梭在绸缎般雾气里的时候,这好奇心便开始了。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轻微的声响,是什么在萌动?泡桐花紫色的蕊无声地落下来,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轻柔得一吹便飞散,是怎样的娇羞躲在了里面?摇橹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雾,又无声地消失于耳侧,是谁在哼唱?待到薄雾消散,这一切又似乎从梦境中抽离,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
你只能怀着好奇心继续走。
——08年江苏卷《好奇心》
好在何处:
2、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