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 》之《苏轼词二首》课件+教案+学案+训练+(打包6份)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 选读》之《苏轼词二首》学案.doc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 选读》之《苏轼词二首》(50ppt)课件.ppt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 选读》之《苏轼词二首》教案.doc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之《苏轼词二首》精品课件(44ppt).ppt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之《苏轼词二首》同步训练.doc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之《苏轼词二首》知能优化演练精品练习.doc
《苏轼词二首》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欣赏咏月诗词。
2、理解该词的主题。
教学难点:1、《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2、《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预习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出示课题、作者)
学生简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如《浪淘沙•赤壁怀古》《浣溪沙》。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预习6)
二、课堂互动探究
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习2)
阙(què) 乘(chéng)琼(qióng ) 不胜(shèng)(旧读shēng)
转(zhuǎn)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习3)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习4、5)
1、小序。
……
[鲁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10苏轼词二首 学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定风波》(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学习重难点】
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训练想象能力。
【学习过程】
一、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二、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赋词怀之。
三、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1、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①上阕:望月写景 (实景、虚景) 下阕:怀人抒情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地方运用了联想?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
……
10 苏轼词二首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6分)
A.宫阙(juè) 绮户(qǐ)
参与(yù) 浅薄(bó)
B.琼楼玉宇(qiónɡ) 吟啸(yín)
失落(luò) 道观(ɡuàn)
C.一蓑烟雨(suō) 料峭(qiào)
空闲(kònɡ) 恣意(zì)
D.萧瑟(sè) 不胜寒(shēnɡ)
虔诚(qián) 面颊(jiá)
解析 A项“阙”应读què。
答案 A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6分)
A.念/去去、千里/烟波
B.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解析 D项,应为“异日/图将/好景”。
答案 D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6分)
A.欢饮达旦 旦:天亮。
B.不应有恨 恨:怨恨。
C.千里共婵娟 婵娟:指月亮。
D.已而遂晴 已而:不久。
解析 B项“恨”应是“遗憾”的意思。
答案 B
4.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6分)
A.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4.古今不同读者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