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100字。
情景交融中的绿色畅想——谈渗透于诗歌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张佩君

摘  要:在环境教育势在必行的今天,于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诗歌意境的优美的特点,我们可从意境体会中渗透环境教育。从“入景”感知环境,继而在情景交融中理解环境,最终于诗歌鉴赏的审美情感中激发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对自然的情感由“美感”到“喜爱”到“关注”再到“思考”,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诗歌    意境    环境

    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哲人曾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遗憾的是,一百多年来我们始终朝着相反的方向行进。然而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她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却不是永远的伊甸园 。一百年过去了。面对严酷的现实,重温先哲的教导,我们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失足”并力图予以修正。但“进步”的人们遥想起远古的祖先茹毛饮血、栖身洞穴的岁月,禁不住发问:他们如何跨入了现代文明的殿堂?毫无疑问是劳动与技术开启了现代文明之门的金钥匙。于是不管它是否会让我们流下了失望和伤心的泪水,千百年来我们还是像崇拜上帝一样崇拜技术,“实际”的人们无法理解“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的真实内涵。此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大声疾呼: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首先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诗歌。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代的先哲十分重视诗歌的学习,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的就是读诗可以培养人的联想能力,提高观察能力,锻炼人的合群性,学得讽刺的方法。近,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服侍父母;远,可以用来事奉君上,而且还会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贴近自然。中学生学习、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该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诗歌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决定了环境教育必须于鉴赏诗歌这一审美过程中渗透,而语文的学科特点又决定了渗透其中的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
    诗歌讲究意境的优美,意象的贴切,具有意境美、音乐美的特点。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特点和诗歌鉴赏的这种规律决定了渗透其中的环境教育也必须从意境开始。

    首先,在诗歌的意境中感知环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