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20字。

  秋声赋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秋声赋》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散文代表作之一。把此文与第一专题的“经世济民”板块作对比,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接着,用多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然后,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并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委婉地表露了自己的心绪。在写法上,本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
  教学时应以体味作者复杂的人生感悟为重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文本的主旨。必须指出的是,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
  思路方法
  设计思路:首先要扫除阅读上的障碍,作为一篇时文(赋),学生不借助工具书而想读懂它的确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本;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旨,挖掘文本中存在的语文因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进一步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刘禹锡同题文以及南宋末词人蒋捷《声声慢•秋声》词,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CAI课件,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3遍,做好背诵的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作者描摹抽象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渲染环境气氛的技巧。
  2.《秋声赋》是赋体散文,语言简约抽象,学生借助注释粗通其意,通过分组讨论弄懂文章;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在层次,进而把握文本主旨。最后进行比较阅读。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教师板书“愁”)何谓“愁”?秋心为“愁”!何谓“秋心”?常人在秋天生发出的伤感情怀。我们的祖先将“秋”与“愁”联结在一起,并非偶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萧瑟肃杀的秋天常被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种心绪的黯然。这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秋心”吧。
  诗词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古诗词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