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30+2690字。

  《论语》十则
  1.连线作者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整体感知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
  ……
  《论语》十则练习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正:正确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了解,知道
  C.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表白
  D.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动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C.饭疏食、饮水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B.乐亦在其中矣 C.敝之而无憾 D.一日克己复礼
  4.完成下面的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______,____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____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__________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_”。
  (2)《论语》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其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