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语文 苏教 必修五 《渔父》
  [同步练习+配套答案]《渔父》.doc
  [导学案]《渔父》.doc
  [教案]《渔父》.doc

  《渔父》导学案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背景知识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今人持后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3.《楚辞》
  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
  ……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
  《渔父》课文巩固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高出于世俗
  B.鼓枻而去           敲打
  C.遂去,不复与言        前往某地
  D.何故至于斯          这,这个地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安能以身之察察
  安能以皓皓之白
  B.渔父莞尔而笑
  则噪而相逐
  C.沧浪之水浊兮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子非三闾大夫与
  不复与言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