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970字。
6.逍遥游
《庄子》看似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但如果真正把他和我们自己的状态联系起来,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在于他的每个故事都贴近人心;如果把明月比作高洁的人格与自由的情怀,那么,庄子就是明月之下的孤树,守护着心中的梦。梦,是逃避现实的最佳方式,也是对现实的委婉迂曲的反映。庄周梦蝶到了混沌的境地,竟分不出孰是蝴蝶,孰是庄周。他一会儿是幻化的蝴蝶,一会儿是具有垂天之翼的大鹏,在混沌曼妙的境地里,获得了肉体和灵魂的解脱,同时也获得了无限自由的空间。庄子,令后世仰视,也让后人深思……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篇末,归纳主题,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逍遥游”的含义,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接下来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最后一段,作者步步深入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随即指出,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