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10+1750+1950字。

  课题:汉魏晋诗三首(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1、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难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1、翻译诗句,注意加点词的意义。
  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知识梳理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
  ……
  课题:汉魏晋诗三首(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 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 品味作品用典、比兴等艺术技巧。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领会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难点:诗歌中运用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艺术特色。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1、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2、解决难懂的字词句。
  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叫二个学生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知识梳理
  1、曹操,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和重要诗人。三国志说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鲁迅先生曾誉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
  课题:汉魏晋诗三首(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3、学习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与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 “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
  一、 问题导学
  阅读诗歌,用诗中词、句回答: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尘网、樊笼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归向园田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知识梳理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