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90字。

月   迹
贾平凹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把握旬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古诗句。
学生背诵
教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去寻月的?又获得了那些认识? 
2.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3.检查字词(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孩童们寻月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心理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参考:a.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
寻月——赏月
b.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孩子的心理:  失望——争执  —— 人人拥有 —— 处处都有——竟是这么多——满足
小结: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是寻找美的过程。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三)深入研讨课文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