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50字。

《小巷深处》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以表达母爱为主题的感人至深的文章。
文章通过叙述养母含辛茹苦、十几年如一日抚养女儿的艰辛历程,刻画了一个淳朴善良、任劳任怨、无私无悔的母亲形象,揭示了母爱的本质——无条件无索取的付出和奉献。例如:养母为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弃婴不惜倾囊而出搬进新家,为了女儿甚至改变了泼辣的性情,为了女儿饱受酷暑寒天却甘之如饴,充分表现出母爱的无私伟大。又例如:当女儿嫌弃疏远卑微的家庭时,母亲掩饰住内心的落寞依旧笑对乡邻;当女儿因虚荣而绝情地伤害母亲时,母亲默默承担了女儿的忘恩负义,一如往昔地为女儿送着生活费和营养品,母亲以无怨无悔的行为和宽容博大的心胸将母爱揭示得淋漓尽致,令人潸然泪下。
文章以沉婉深挚的自叙形式,通过展示“我”与养母关系的前后变化——由相依为命到“我”厌恶逃避养母和家庭,到最后“我”幡然悔悟回归母亲身边——表达了“我”对自己虚荣心的批判,对养母养育之恩的深深的感激和歉意。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不但从肖像、语言、动作对母亲进行正面描写,而且通过室友和老婆婆对母亲进行侧面刻画,尤其是三次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抒发感情上起到很大作用,值得玩味。
在结构安排上,文章过渡自然、衔接巧妙。例如:文章1~8节侧重从正面描写母爱,从第9节开始转折进入写我的虚荣不孝,从侧面表现母爱的无怨无悔,但是作者从第7节“我”在母亲的溺爱中养尊处优、第8节“得了表扬”“不再告诉母亲”,就开始为下文“我”萌生了虚荣心而渐渐疏远直至摆脱母亲作伏笔。又例如:文章最后写我从迷失中被母亲感化而幡然悔悟,重新回到母亲身边,也是由于前面作者对“我”和养母相依为命的过程做了充分的铺陈,蓄势已久,才使得“我”良知发现蓦然回首这一情节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文章读来哀婉凝重,这和作者善于用环境描写和通过具体的意象描写抒情密切相关,例如第1节,作者一开篇就通过萧瑟的秋景奠定了凄凉忧伤的基调,而第5、16、18、30节,作者用典型的意象,描写了家庭的极度贫穷,表达了对自己忘恩负义行为的悔恨,抒发了对母爱的理解和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析我的成长过程,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无私无怨无悔的母爱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同学们要学会理解父母似海恩情。
2.重点学习文章的肖像描写和用具体意象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3.学习文章过渡自然、蓄势待发的结构特点。
学习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浅显易懂,主题鲜明,感人至深。所以要紧紧把握作者情感的抒发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爱的本质。文章的高潮在结尾,不但情节设置出乎人们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将抒情和描写结合得完美无缺,所以可以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今天我和同学们共同阅读一篇叙事散文《小巷深处》。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对精彩的字句文段或者不解的地方圈点勾画。
二. 阅读分析:
(一) 阅读突破:
读完的同学举手。
1.文章写了谁与谁之间的故事?(养母和养女的故事。一个母亲收养并抚育一个弃婴成长成材的感人故事。)
2.这是一篇表现什么主题的散文?(表现母爱主题)
3.读完之后,你认为最感动你的是哪几个段落?请有感情的朗读给同学们听。
预测:
1.可能朗读第17~30节:
  为什么感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