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460字。本资源配合高三诗歌鉴赏一轮复习,按诗歌题材选取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经典诗词进行类析,包含“白话译文”、“作品鉴赏”、“特别推荐”,旨在引导学生回归教材

  《唐诗宋词选读》题材类析
  洪泽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资料                                                       编制:沈良先
  一、咏史怀古诗
  1.《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诗文见教材P30)
  【白话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作品鉴赏】
  这首诗题为“咏怀古迹”,重心是在咏怀上。如果只以昭君之怨作结,只能算是咏史。其实只要结合杜甫做诗时的境况和他在政治上的遭遇来看,就绝不会得出这种结论。因为他借古抒怀的动机很明显,五首诗的联系也很密切。他在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深感君臣际会之难;漂泊西南、依人为生的岁月使他痛苦不堪。而中原扰乱他又欲归不得。所以他咏庾信,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咏宋玉,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咏昭君,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咏刘备、孔明,仰慕他们君臣无间的关系。他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那么可见,此诗中倾诉的怨旷之思岂止属于昭君一人,它分明也是杜甫的怨恨;而不辨美恶的君主又岂止是汉元帝一人,后来有多少人才仍在抒发着感世不遇的情怀!这一曲怨恨已流传千载,谁又能断言它不再继续下去?这一结,切中时弊、含意深远,正是“篇终接混茫”。
  【特别推荐】
  推荐理由:意境营造
  诗中“环佩空归夜月魂”是写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故土。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2.《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诗文见教材P38)
  【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作品鉴赏】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特别推荐】
  推荐理由:炼字
  首联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二、咏物言志诗
  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诗文见教材P73)
  【白话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