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学案汇总(18份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4课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0课 扼住命运的咽喉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1课 远行希腊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2课 电脑神童盖茨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3课 项羽本纪(节选)+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4课 苏武传(节选)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5课 马钧传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6课 子刘子自传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7课 徐霞客传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8课 谭嗣同传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课 在哈金森工厂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2课 铁肩担道义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3课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5课 遨游建筑天地间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6课 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7课+为世界工作+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8课+幸福从细小处开始选修.doc
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9课 一个学派的诞生 学案.doc
哈金森工厂 导学案
(一)传记文学常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性质:
1、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
2、文学性、艺术性。
功能:
1、社会功能;
2、教育认识;
3、审美作用。
(5)传记的形式:
文学性传记 、评论性传记 、考据性传记 、回忆录 、日记
(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
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
3、各种名星传;
4、历史人物传;
5、海外人物传;
6、现当代企业家传;
7、普通人物传。
(二)人物介绍:
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三)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在下边的方框中填表入事件内容。(7分)
时间 事件
……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导学案
重难突破
1.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写了哪些逃学过程中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和逃学相关的细节描写主要有:看到针铺门前老人磨针,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天热时大胖子皮匠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在那里做工,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又有铁匠铺,一个小孩子拉风箱,边街有小饭铺,引诱人;落过大雨以后的水中玩耍,落过小雨以后的捉蟋蟀、斗蟋蟀,偷李子枇杷等等。
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的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声音:“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
“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割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剌的微声。”
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
颜色:“城头上有白色炊烟,街巷里有摇铃铛卖煤油的声音。”
“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
……
遨游建筑天地间 导学案
重难突破
1.林徽因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否都能克服?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女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林徽因先遇到的难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只招男生,因为建筑系学生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
面对难题,她“不肯就此妥协”,结果“大学档案显示,自1926学年春季班开始,徽因已是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而下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作者在文中这样的叙说,“她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如何打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规定?这点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了。”
此外,两个人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但在工作方面,却达到了很好地和谐。在林徽因读书期间,父亲的猝然去世,对她也是一个考验。上述难题,她都克服了,并且她的个性还得以保存。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聪慧能干、有个性、有事业心的现代女性。
2.本文选用的梁启超的家信、梁思成的作业,对林徽因的访问记等素材,其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梁启超的家信既反映了梁思成在追求学问过程中的困惑,也表达了梁启超对于勤奋与天才关系的正确认识。梁思成的作业说明了他成绩优秀、学习刻苦、做事细腻认真。对林徽因的访问记则从侧面反映了林徽因的活泼聪明以及热爱自由的性格。
3.文章用梁启超的忠告结束了对梁思成学业的叙述,请简要分析梁启超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梁启超的这一番话是对梁思成思绪的一种理性分析和对他及时的勉励,当思成对自己的学业感到不满足时,梁启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理论水平对其
提出了及时的忠告,并且说出了尽人力、听天命的一种朴素的哲学观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梁思成的每一步成长,都伴着他父亲的殷切教诲。
4.作者介绍梁思成和林徽因各自的学业时,采用的手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介绍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学业时是分开来写的,其中介绍梁思成是正面叙述,一板一眼的;而介绍林徽因时,则是通过她的一个美国同学为家乡报纸写的一篇访问记来说出的,属于侧面叙述。这样正面和侧面交叉进行,互为补充,使文章错落有致,不至于过于呆板和程式化,显示了作者极高的文学功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