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5.1.doc
5.1.ppt
5.2.doc
5.2.ppt
5.3.doc
5.3.ppt
5.4.doc
5.4.ppt
5.5.doc
5.5.ppt
测评5.doc
整合5.ppt
资源5.1.doc
资源5.4.doc
资源5.5.doc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六国论
一、基础巩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答案:(1)亲附、亲近 (2)招致 (3)副词,近于 (4)爱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析:B项,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古今同义。A项,祖父:祖辈、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C项,颠覆:灭亡。今义指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D项,故事:先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答案:B
3.下列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①介词,用,凭借。②连词,表承接关系,而。③连词,表示目的,来。④介词,拿,用。
答案:C
4.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① ;② 。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用武而不终也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二、阅读鉴赏
5. 阅读文本,完成第5~7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
祭十二郎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归取其孥(nú) 殁死(mò)
汴州(biàn)
B.不省所怙(ɡù) 丞相薨(hōnɡ)
嗣(sì)
C.殒生(yǔn) 奴婢(bēi)
窆不临其穴(biǎn)
D.尚飨(xiǎnɡ) 万乘之公相(chénɡ)
颍水(yǐnɡ)
解析:B项,“怙”应读“hù”;C项,“婢”应读“bì”;D项,“乘”应读“shèng”。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 曷(何)其有极
B.不省所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
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 其信然(真实,确实)邪
D.比(等到)得软脚病 抱无涯之戚(欢乐)
解析:D项,比:近来。戚:忧伤。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B.又可冀其成立邪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
D.未可以为信也
解析:A项,几何: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今指几何学。B项,成立:成长立业。今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D项,以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
第五单元测评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阅读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