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00字。
第一册第一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1.毛泽东词二首
一.字音
百舸(gě) 橘(jú)子洲 廖(liáo)廓 重(chóng)阳 分(fèn )外
峥嵘(zhēng róng) 挥斥方遒(qiú) 遏(è) 惆怅(chàng)
二.词义
层林尽染:岳麓山上一层层的枫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万类:万物,指天地间一切生物,
怅:惆怅、忧虑担心、感慨万千,
寥廓:形容空间的广阔别无边,课文中指宇宙。
苍茫:旷远迷茫。
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当粪土”或“视-----为粪土”的意思。
中流:水流最急的部分,即急流。
三.背景与主题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采桑子。重阳》写于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艺术地展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 伟人与词作
《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