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60+7690+5250字。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二、 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 具体分析
  ㈠导入
  思考: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 “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㈡探究
  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
  明确:    
  淡酒 / 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
  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
  “愁”〈 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
  梧桐 / 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
  ㈢名句欣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
  ……
  《声声慢》赏析
  此首纯用赋体,写竟日愁情,满纸呜咽。起下十四字叠字,总言心情之悲伤。
  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
  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以下分三
  层申言可伤之情景。“乍暖”两句,言气候寒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句,言
  晓风逼人之可伤。“雁过”两句,言雁声入耳之可伤。换头三句,仍是三层可伤
  之事。“满地”两句,言懒摘黄花之可伤。“守看”两句,言日长难黑之可伤。
  “梧桐”两句,言两滴梧桐之可伤。末句,总束以上六层可伤之专。
  《声声慢》赏析
  这首词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这种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尽管这词没有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态的描写,而是以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历史的悲剧,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所
  ……
  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到《声声慢(寻寻觅觅)》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创作的变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奇葩。就宋代文学而言最瞩目的成就当推宋词了。如果说古代文学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时,那么李清照就是这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李清照(1084~1151?)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号易安居士。鲁迅先生一向主张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1]。因此,我们应全面看待李清照词创作的变化。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南宋之交的动荡时期,这样一来,也就注定了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多样性。所以,她的作品应从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为界来看,即分为前期和后期。
  一、题材与主题的变化
  在靖康之变前,李清照的作品多写妇女生活和自然风光,细致缠绵,清新自然;而靖康之变后,她的作品变成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一般情调较低沉。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写重阳节这一天,词人愁坐家中,先写天气,以“薄雾浓云”衬“愁”,转写室内情景,“瑞脑销金兽”,再写半夜凉气入帐浸枕,“半夜凉初透”把一个闺中少女心事重重的愁态,描绘得活灵活现。下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