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课件+检测)(5份打包)
│ 单元概述.doc
├─直书
│ 直 书.doc
│ 直 书.ppt
└─ 晋灵公不君
3 晋灵公不君.doc
3 晋灵公不君.ppt
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像今天的标题新闻。例如我们熟悉的“曹刿论战”的故事,在书中仅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由于这本书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是后人了解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再加上相传是经过孔子删削的,所以儒家奉为经典,把它作为自己学派的教科书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使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传•成公十四年》)唐代的杜预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逐条加以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让它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利器,从此我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杜预是这样解说“春秋笔法”的:
……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 晋灵公不君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同时也使我们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的品德和董狐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
一、注音
胹________ 熊蹯________
寘________ 稽首________
鲜克有终________ 骤谏________
麑________ 嗾________
翳桑________ 食之________
橐________ 诒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过使妇人载以过朝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一日,大母过余曰
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郑伯克段于鄢 克日完成
假尚早,坐而假寐 假令仆伏法受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以厚敛以雕墙 使妇人载以过朝 遂扶以下 请以遗之 倒戟以御公徒 以示于朝
……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 书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20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簿19年。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史职,撰修国史。刘知几长期在史馆供职,能够看到大量的史书,形成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再加上与史馆中同仁观点不同,遂发愤著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写成《史通》。
《史通》分为内外篇,共20卷。其中内篇39篇,主要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论述史官的建置沿革、史书的源流和古人著述的得失。内篇中的《体统》《纰缪》《弛张》3篇早已亡佚,因此现在见到的《史通》只有49篇,共八万余字。其中,内篇的《六家》《二体》和外篇的《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是全书的纲领。《史通》是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之作,建立了很多史学理论。一是对唐以前的史书体例和编纂方法做了全面总结,提出了“六家”“二体”说,并对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各种体例,以及序列、题目、断限、编次等各种编纂方法做了专篇论述。二是力主直书实录,反对曲笔诬书。刘知几认为,史书应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不能“曲笔阿世”“谀言媚主”。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并将之提高到自觉的高度。三是提出“史才三长”的理论。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学家应具备三种才能,即史才、史学和史识。史才,指驾驭史料、撰著史书的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史识,指良好的史学见解和秉笔直书的品德与精神。其中,史识最为重要。“三长”之说对后世史学有很大的影响。
本课所选《直书》一文,主要说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自己的主张,说明直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列举历代史家的各种情况,说明直书之难。
一、注音
忤________ 斧钺________
张俨________ 嘿记________
犯跸________ 箕裘________
瓦砾________ 阿容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迹不践君子之迹 则秽迹彰于一朝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抑本其成败之迹
然然世多趋邪而弃正 然后能成其良直 何以知其然邪 寡人愿有言然 宣子曰:不然 儿渺然不知所往
书苟直书其事 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数遗魏王及公子书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