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78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5年11月号第6辑
  整理:fcs2002
  1.捕捉臭味,“嗅辨师”的鼻子别失灵
  2.给“自杀点赞”是一种无意识的冷漠
  3.“群居时代”的生存指南
  4. 严厉处罚拒服兵役者是一个严肃“广告”
  5. 红头文件催已废止的“绿化费”闹哪样?
  6. “老师补课 领导停职”,谁在“隐身”?
  7. 无人售卖卤味店真是“诚信考场”?
  8. 撞人获安慰是对文明的秉承
  9. 从催缴已废止的绿化费看政令中梗阻
  10. 官微接地气不能只靠卖萌
  11. 倡导“见义智为”是价值观的回归
  12. 官员办公室“攻防战”还要持续多久?
  13. 咖啡卖到蒋先生旧居,妥否?
  14. LV广州首店关闭是电商时代的侧影
  15. “市委书记开微店”的“问题”在哪
  16. 以手机党的身份给写心酸作文的孩子回封信
  17. 彩票管理:提高中奖面不如提高透明面
  1.捕捉臭味,“嗅辨师”的鼻子别失灵
  何勇海
  在污染现场,他们靠鼻子判断污染点,采集污染气体;在实验室,他们靠嗅觉辨别污染气体的种类和浓度。这是一个闻臭识污染的职业——嗅辨师。近年来,这个职业渐渐走进人们视野。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有17名嗅辨师,“一旦嗅辨结果表明该地的臭气浓度超过标准,我们会立刻通知环境监察部门,由监察部门对产生该污染气体的企业进行处置。”(11月14日《工人日报》)
  “嗅辨师”不止杭州独有。据报道,全国约有三四千名“嗅辨师”,正为我们的城市气味把关,给恶臭定性定罪,被誉为“鼻子大师”或“气味捕快”。据说这些人的鼻子比仪器更灵。很多网友不解: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何闻臭味还要靠人工?环境监测部门如此解释:如今科学虽然发达,但仍没有一种仪器可以代替人的鼻子。可见,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言,“嗅辨师”的鼻子相当重要,千万别失灵。
  但事实上,在环境监督制度往往会“失灵”的现实语境下,“嗅辨师”的鼻子更易失灵。
  失灵于鼻子保养不得力。靠鼻子“吃饭”的“嗅辨师”,被要求好生保养鼻子,不能抽烟喝酒,不能吃葱姜蒜,火锅也要少吃;不能涂化妆品,实验时不能有任何异味(包括香味);甚至在监测前一天及监测过程中,不能感冒……如此方能保证比仪器还灵,否则很容易影响嗅辨结果。“嗅辨师”也是普通人,美食美味当前,要抵挡住诱惑,达到如此严苛要求,恐非易事。
  失灵于嗅辨程序不透明。据报道,为保证“嗅辨师”的客观公正,要先派“判定师”到现场对臭气强度进行判断,再采样回来进行配气,供“嗅辨师”嗅辨。可见,“嗅辨师”给恶臭定性、定罪,是足不出户的,虽可保护其敏感的嗅觉,亦可因样品被调包、或因“判定师”和“嗅辨师”收受了排臭排污者的好处费,而难以作出公正的定性。
  失灵于嗅辨样品被稀释。从现场带回的恶臭样品需先稀释,然后充入一只气袋,再将另外两只同样的气袋充入同体积的洁净气体。多名“嗅辨师”在嗅辨室内,分别用嗅觉判断哪个气袋气味有异,多人结束嗅辨后,再进行下一级稀释和新一轮嗅辨……真不知为何要将恶臭样品稀释,是担心“嗅辨师”的鼻子受不了,抑或伤害其身体?被多次稀释甚至高度稀释的恶臭样品,显然不能与市民在现场所闻的臭气相提并论,感受也大有差别,哪怕臭气熏天,难保不会让市民继续置身“臭”境。
  说实话,检测空气臭不臭,存在失灵可能的“专业鼻子”说了不一定算数,普通群众的鼻子才是最灵敏的。既然环境监测至今“没有一种仪器可以代替人的鼻子”,不妨发动更多市民“鼻闻”空气,举报污染。偌大一个城市,不能仅靠几个十多个“气味捕快”把关。信“鼻子大师”的室中监测,更应信老百姓的室外感受,只要老百姓捕捉到臭味并举报,就应停止放臭、消除危害。(何勇海)
  2.给“自杀点赞”是一种无意识的冷漠
  堂吉伟德
  “敌敌畏加白(百)草枯,爸妈对不起。”11月10日晚9点27分,17岁的小向在自己的QQ空间留言,流露出轻生的念头。第二天,他被人发现倒在路边,身旁有两瓶剧毒农药敌敌畏。此时,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条留言,已被浏览了80次,5人点赞,6人评论。但他的手机没有接到一个劝阻的电话。经办民警说,如果当时看到这段留言的人,知道如何正确处置,结果也许不会是这样。(12月14日《今日早报》)
  每一个“点赞党”,并非就多么冷血,很多时候,那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表达。毕竟在很多网友看来,“点总比不点好”。甚或略带一点幽默的意味,朋友圈中这种“恶作剧”向来是一种好玩的事情,更何况在虚拟的网络中,信息的真实性很难被厘清,熟人间都可能被视为一种玩笑,更何况于处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里。加上网络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