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有教学设计,约2670个字。
水调歌头
1、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的感情
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的人生感悟
难点:情景交融的写法。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啊,好诗多在明月中。同学们在抬头赏月之时,能想起哪些古代诗人们写到的月亮的诗句呢?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这首《水调歌头》,看看他将围绕月亮为我们诉说什么。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才华横溢,文采出众。但在仕途上却几经沉浮,不能得志,多次被贬。然而他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令人佩服不已。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41岁的苏轼被贬至密州(今山东)与其弟苏辙(子由)二人已有七年没有相见。此时的苏轼心情抑郁不欢,时值中秋,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佳作,一来询天问月,排解愁绪;二来抒发思念子由之情。
《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它究竟有多美,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四、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希望同学们在读中领悟诗词意境观看朗诵视频,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1、学生自由读
2、学生范读
3、齐读
五、赏析诗歌
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已经初步感知了文本。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