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380字。

  必修二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是古诗词鉴赏单元。入选的古诗词占教材古诗词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且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古典诗词。本单元所选课程要求教师应从选文价值分析和教学目标两方面对本单元教材进行辨析,以便为提高本单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二、学情分析
  必修二第二单元以诗歌为主,侧重对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性格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诗歌思想主旨的理解和把握。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古代诗歌的赏析评价方面还比较薄弱,由其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会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形态,了解其中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
  2、初步学会鉴赏古代诗歌。
  3、背诵本单元诗歌的经典段落或篇章。
  4、尝试写一、二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代诗歌词句的含义,了解并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揣摩重点句子的语气和韵味,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
  2、熟读并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解决生僻字、异读字的读音,背诵有关篇目感受古诗文的节奏和不同情趣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古代人生活图景,养成审美体验,感悟人生哲理,领悟诗歌名作的人文精神。掌握圈点批注的方法,就文中精彩的语句写出心得。
  2、把握诗歌主旨思想,理解诗歌内容的结构层次,体会叙事抒情深刻透彻性。了解诗歌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体味人物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歌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体味人物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2、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了解并积累常见的实词、和句式,揣摩重点句子的语气和韵味,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难点
  1、注重学生在诗歌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图景,养成审美体验,感悟人生哲理,领悟名家名作的人文精神。
  五、教法建议
  (1)学习我国古代诗歌,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音乐美。
  (2)除课本上所选的诗歌外,老师还要给同学们补充几首课外的诗歌,要求背诵的,一定要背诵。
  (4)诗歌是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学生在颂读诗文的时候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5)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六、单元课时安排
  No    单元教学内容(课题)     课时数       起止时间
  1        氓                       2节       11.26-11.27
  2        采薇                     1节          11.30
  3        归园田居                 1节          12.1
  4        短歌行                   1节          12.2
  5        作文训练                 1节          12.3
  5        孔雀东南飞               3节       12.7--12.9   
  6        离骚                     3节       12.14-12.16
  备课人 学科 语文 上课时间
  课   题 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知识,了解《诗经》相关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过程与方法:
  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分析把握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感受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其中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赏析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
  课    型 新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  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一)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二)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1)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2)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3)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3.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4.形式特点:
  (1)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2)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3)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一)正音
  氓méng 愆qiān 垣 yuán 筮shì 咎jiù
  陨yǔn  隰xí   泮pàn  徂cú
  (二)多音字
  渐 jiān(1) 浸湿(渐染) 流入(东渐于海)(2)jìan 渐渐
  将qiāng(1)愿,请(将进酒)(2)jiāng  将来
  靡mǐ(1)倒下(望旗旗靡)mí(2)奢侈(奢靡)
  载zài(1)一边一边(载歌载舞)(2)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ǎi(1)一年半载  (2)记载刊载登载
  (三)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            于:通“吁”。
  说:通“脱”。                  泮:通“畔”。
  五、理顺思路
  (一)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叙事诗, 第一人称,对比;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二)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