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登高备课参考资料整理
《登高》PPT教学课件1.ppt
登高_杜甫.ppt
登高_公开课教案.doc
登高杜甫.ppt
登高公开课.ppt
登高教案.doc
登高教案设计.doc
诗歌朗诵 - 《登高》杜甫.mp3
有声读物 - 杜甫《登高》 - 吟唱版.mp3

  登高 公开课教案
  杜甫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
  《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