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约2200字。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备课人:永昌一中高二语文组 薛元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 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让学生领略诗歌意旨。
2.合作探究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活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先学指导
借助《与名师对话》,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导入新课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展示目标
1.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志趣。
2.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1.谈谈你印象中的孟浩然。
2. 背景介绍(《与名师对话P43》)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学生朗读、背诵诗歌。参看注解,理解词义句义。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教师依次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一)分析首联: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