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8+12张,课件制作精美,分为2课时,配套文字资源约7220+2150字。

  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过程和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
  学生对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基本都能理解“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表面上,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教学中另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是由于时代久远,学生的情感和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总之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各类散文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 .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感情基调;
  2、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学时重点 .
  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感情基调。
  学时难点 .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教学活动 .
  【导入】闪亮演讲台 .
  课前三分钟演讲,每节课都有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脱稿演讲,给每位同学成分
  ……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个性和创作风格,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本文细腻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预习案
  【教材助读】
  一、 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二、了解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三、 题目注解
  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30年代的都城是南京,“故”有                            的意思。人们对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                    感情。譬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