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优课】陕西省西安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13张)+教学设计+练习+音频视频(共6份)
│语文高中人教新课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
│语文高中人教新课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评测练习.doc
└─语文高中人教新课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故都的秋_2.wmv
故都的秋上课.ppt
语文:1.2《故都的秋》配乐素材 - 最后 - 2铃声.mp3
语文:1.2《故都的秋》配乐素材.mp3

  语文高中人教新课标必修2第2课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散文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学习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鉴赏能力。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8月创作于北平的一篇散文。它是现代美文的典型。作者在对北平的秋平民化、诗化地描绘中,寄寓着眷恋故都的情愫,也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本文状物写景之细腻,情感表达之深切都显得功力非凡,值得细细品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高中,阅读的基本能力已经形成,但受积累、思维深度等因素的影响,分析品味文本、剖析作者文字背后的深意的能力不够。然而思维活跃,敢于表达,因此在探究讨论时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本节课就是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缘景明情,知人论世,在思考品读景物、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培养学生深入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获得品读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领会文章描写的具体景物的意蕴;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提升学生欣赏名家散文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2、过程方法目标:反复诵读,感知体悟,体味故都秋景;字斟句酌,深入探究,理解作者心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郁达夫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北平倾情眷恋中融入沧桑苦闷的复杂心境。
  四、教学重点
  品读鉴赏郁达夫笔下故都秋景的特点,品味郁达夫蕴含在特殊景物中的秋日情怀。
  ……
  《故都的秋》评测练习
  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是写实,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对文章2——4段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4、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为什么要详写故都旧院的秋?
  答:                                                                       
  5、文章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景,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