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40个字。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知识与技能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重点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难点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1.文献法。
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上课初始全班交流,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课文,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是一个恐怖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罗布泊滋润着大片的生命绿洲。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吴刚,大学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见《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作者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发出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1.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