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最新)包身工2.ppt
11.包身工.ppt
包身工.ppt
包身工教案1.doc
包身工教案2.doc
包身工学案.doc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包身工》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初步把握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过程与方法 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
重点 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为副线
难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与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家喻户晓,给每位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它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一起欣赏。
三、文体、作者及背景简介
四、整体感知:根据时间线索为文章分层并归纳各部分的内容。
一(1─11段):记叙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二(12-22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三(23─34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35─50段)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
五、文本探究
(1)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其中主要写了三个场景,请找出并概括。
明确:①第一个场景:“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一般”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
②第二个场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猪食一样的饭。
③第三个场景:“五点钟”,包身工们走进工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
【学习目标】
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体会文章中表现的那种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把握文章点面结合的写法。
【知识链接】
1.作者: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他是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名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2.文体介绍——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3.背景材料: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统区的黑暗。
4.包身工制度:包身工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双重的压榨剥削,是双重奴隶。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