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br>
一、理解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br>
二、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br>
教学重点:<br>
理解孟子的主张,第一段的说理论证。<br>
教学设想:<br>
1、教学方法<br>
读析、引导法<br>
2、教学时数<br>
一课时<br>
教学步骤:<br>
一、导入课文<br>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指示学生打开课本,看注①后补充。记318页下空处〉 <br>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指导学生看提示一段〉。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br>
二、分段落朗读课文<br>
明确:读文言文,得先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方能理解文意。<br>
三、讨论课文<br>
1、明确文体:议论文,议论文须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br>
2、找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br>
明确论点的提出:用比喻(鱼、熊掌)引入话题。<br>
3、读第一段<br>
A历层:两层:提出论点部分和论证部分<br>
B给论证部分再分层。提示:文言文尤其是议论文的分层,抓住关联词(三层)<br>
C逐层读,析论证部分<br>
①第一层:a读第一层,试着背诵。